商务合作

物联网时代 博物馆的智慧管理之道

2017-09-28 14:55: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责任编辑: lijiating 收藏本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在传统实体博物馆和近年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并被定义为“通过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感知、计算、分析博物馆运行相关的人、物、活动和数据信息,实现博物馆征集、保护、传播、研究、管理活动智能化,提升博物馆服务、保护、管理能力的博物馆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

    【CPS中安网 cps.com.cn】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在传统实体博物馆和近年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并被定义为“通过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感知、计算、分析博物馆运行相关的人、物、活动和数据信息,实现博物馆征集、保护、传播、研究、管理活动智能化,提升博物馆服务、保护、管理能力的博物馆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

  在智慧博物馆的定义中,藏品属于“物”的范畴,除应具有传统实体博物馆里藏品所拥有的地位、作用、价值和特性外,还必须实现人、物、活动及其数据在物联网环境间动态多元双向传递。物联网作为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创新和应用拓展,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利用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可以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目前已在交通、金融、航空、物流、军事等各领域广泛应用。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之一,射频识别的电子标签等信息传感设备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中介设备,博物馆藏品智慧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所有藏品本体及其相关信息能在智慧博物馆的形态下被物联网技术的信息传感设备感知和传递,核心难题是感知设备(如RFID电子标签)可以和博物馆藏品实现安全高效规范结合。

  博物馆藏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目前至少包括可移动文物、标本等五大类。它们的形态丰富多样,质地千差万别,大小轻重相差悬殊,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安全隐患和差错。

  基于此,物联网RFID电子标签与文物藏品结合应该满足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安全无损可逆,确保结合处对文物藏品不造成任何损伤和隐患。

  第二,标签相对规范统一,尽量追求小型化,有一定识别距离,各项性能优越,成本相对低廉,使用周期寿命长。

  第三,标签尽量考虑参照现行文物藏品的标识方式,标签的大小和悬挂黏贴附着位置尽量不影响文物藏品的展示和观瞻。

  第四,标签不需频繁更换,减少文物藏品移动造成的安全风险,原则上不增加较多工作量,不增加较多经费成本。

  第五,管理手段上确保RFID电子标签与文物藏品的相对一体性(在库房管理中必须保证文物藏品与电子标签的绝对统一性,否则视为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出库以后在展厅或运输途中可根据管理要求而定)。

  在这样的基本原则下,南京博物院和相关工作团队经过大量市场调研和长期反复测试,基本选定了两大类(抗金属无源标签和非抗金属无源标签)三小类电子标签。

  第一类为抗金属无源标签,尺寸为长5厘米、宽1.5厘米、厚0.6厘米,适用于金、银、铜、铁、锡等金属类文物藏品(当射频信号遇到金属质地物品时,电波将出现非常大的损耗,为使电子标签能在有耗媒质中使用,必须使用抗金属标签,以保证识别效果和成功率)。

  第二类为非抗金属无源吊牌标签,尺寸为长5.5厘米、宽2.6厘米、厚0.1厘米,适用于衣服、纺织品以及有环、有耳等非金属适合穿系缝缀的文物藏品。

  第三类为非抗金属无源纸质标签,尺寸为长4.5厘米、宽1.9厘米,适用于平整且宜于黏贴的文物藏品。

  三类标签均设计有南京博物院logo,并有留白处便于填写文物藏品库房管理统一编号即南博藏品总登记号或分类号。经过大量反复模拟试验和现场真实环境的全天候测试,总结出穿系式、套挂式、黏贴式、袋装式、软夹式、缝缀式、囊匣式、特殊式等8种标签绑定方式,基本可满足南博430288件(套)各类和各种质地文物藏品的管理需求,识别距离为2~3米,理论识别率为99.99%。

  博物馆的文物藏品一旦和RFID电子标签安全结合绑定,利用基于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的馆藏品全流程管理系统和信息容量庞大的藏品数据库,并在互联网和物联网所需的各种软硬件设备支撑和保障下,博物馆藏品管理将从传统的人工化管理、近年的数字化管理跃升为智慧化管理阶段,可实现博物馆藏品在科学标识、出入库管理、定位识别查找、定期和不定期盘核统计、库外流通跟踪、预防性保护和监控等核心管理环节的有效规范实时动态应用,形成藏品信息可查询、流程可追溯、安全可保障的文物藏品全流程高效共享智慧管理新模式。

  该模式在南京博物院的金属文物库房已得到初步应用和成功实践,减少了工作人员单调重复劳动,优化了文物藏品和库房管理流程,并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各单位内部文物藏品信息资源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普查文物信息平台相互导入和无缝对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智慧博物馆的人(公众)物(藏品)并重、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的理念。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CPS中安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CPS中安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关键词物联网博物馆智慧管理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CPS中安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安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安防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邮箱: tougao@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

品牌推荐

旗下品牌

关注我们

WeChat ID: cpscomcn

手机中安网

m.cps.com.cn

备案号:粤ICP备09063021号-1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00259       客服热线:400-036-9898  
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1522号      深圳市中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9- 中安网 CP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