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生变革,2020成智慧城市建设重大“窗口期”
【CPS中安网 cps.com.cn】过去数年,“智慧城市”概念不断升温,相关项目的建设更是如火如荼。据今年1月初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显示,我国大量城市已经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准备期向起步期和成长期过渡,其中,处于起步期和成长期的城市占比从两年前的57.7%增长到了80%。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几乎影响到了全国所有城市,同时也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一次重大考验。但在防疫的实际场景中,绝大部分城市似乎没有展现出智慧的一面,尤其是在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上,防疫基本都是靠小区封锁和人口摸排,这与之前所描述的智慧城市有较大落差。
外界也不禁产生疑问:过去巨额投资建设的各种智慧城市项目,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针对这个问题,浪潮集团副总裁、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姜振华近日在接采访时表示,从智慧城市建设所处阶段来看,目前各界的期望值太高,还需要理性认识。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智慧城市还处在发展阶段,需要先做好基础设施搭建、行业领域应用和数据的融合工作,找准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的发力点,才能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姜振华说。
数据壁垒是最大阻碍
通常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包括网站、办公OA等信息化以及卫生、环保、能源、水利、交通等行业应用建设;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提供云服务支撑;第三阶段则是横向贯穿和打通,帮助政府流程再造,提高解决问题效率。
其中,前两个阶段都是为智慧城市建设打基础,第三阶段才是决定智慧城市应用效果的关键。但第三阶段,也是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因为它涉及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
姜振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各地政府部门搭建的信息化系统平时可以解决部门内部各种问题,但疫情发生后,应对突发事件时还存在差距。“比如城市人口的数据,目前还是以公安部门身份信息来做判断依据,并没有对卡口、社区、医院等人员信息进行融合统计,所以数据的精准性与疫情防控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位智慧城市领域的专家告诉记者,做智慧城市的本质实际上是重塑流程,它不是简单的将一些信息数据IT化,而是要把一些旧流程重新改造,并以更合理的逻辑呈现出来。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并不是技术,而是数据的融合。
该专家表示,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数据,但现在,数据相对分散且没有有效整合,大家也都以安全、保密等各种理由拒绝向其他人开放数据。因此,数据壁垒也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阻碍。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日前也撰文指出,封闭的数据系统已经不适应越来越开放的社会信息体系。一个封闭的城市和社区,可能会投资建设一个信息平台,但是没有规模数据支撑的后台管理和运行,一旦要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引发的巨大信息流量,显然就会捉襟见肘。
疫情催化变革
虽然有一些智慧城市项目失灵,但在抗击疫情期间,也有一些信息化应用表现抢眼,比如目前正全国推广的健康码,它可以记录一个人过去14天的行动轨迹。
姜振华表示,通过此次疫情,智慧城市的边界将越来越清晰,之前可能主要围绕政府互联服务、产业经济等,但疫情背景下指向了实用,“智慧城市建设还要注重实用性,智慧城市服务的最终目的不能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关键还是在于实用,要让市民、企业、各委办局等一起进行效果评估,来评判是否实用”。
而疫情期间的数据摸排,将给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帮助。“疫情期间,摸排把企业、个人等数据进行了收集,以解决人员管控,企业复工用工短缺、物流和产业链的问题。而疫情过后,这些数据和原有的政府数据可以相互融合,进一步发挥其价值。”
李铁认为,在抗疫过程中,一些政府开始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把各项服务内容交给市场平台去运营,这或许意味着,今后传统的由政府单方投入和垄断运营的智慧城市平台也将放弃相对封闭的数据平台体系,转变为更开放且能与市场化企业更紧密合作的系统。
目前,国内围绕“新基建”的新一轮投资大幕已经拉开,其中,以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的“新基建”也将迎来发展契机。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云计算是底座,为整个智慧城市的运转提供算力支撑,而AI、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则为具体应用场景进行支撑。比如疫情期间,可以看到阿里、腾讯等公司都紧急扩容了数以万计的服务器,激增的需求能否满足,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算力来支撑。
通过这次疫情中,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了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基建”的重要性,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发挥出的“无接触”效应,在工厂和企业面临复工难题时也发挥了高效的作用。
姜振华认为,经过疫情的检验之后,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会推倒重来,而是基于现有的框架来进行调整和优化。特别是经此一役,政府对信息化、智慧城市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针对性,所以,2020年也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非常大的窗口期。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CPS中安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CPS中安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CPS中安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安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安防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邮箱: tougao@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