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设“智慧城市”向提升“城市智慧”转变
【CPS中安网 cps.com.cn】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深度检验,也是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一次综合考验。近年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为打赢这场战疫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由于各地建设水平不一,有些地方的“疫考”答卷不尽人意,动辄花费巨额资金建设的智慧城市项目,其解决城市突发问题的效能远低于预期。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应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及时调整战略思路,把建设“智慧城市”向提升“城市智慧”转变,助力健全和完善城市治理体系。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深度检验,也是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一次综合考验。近年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为打赢这场战疫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由于各地建设水平不一,有些地方的“疫考”答卷不尽人意,动辄花费巨额资金建设的智慧城市项目,其解决城市突发问题的效能远低于预期。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板和不足,应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及时调整战略思路,把建设“智慧城市”向提升“城市智慧”转变,助力健全和完善城市治理体系。
疫情暴露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板和不足
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口罩预约”成为短期超高频的政务服务事项,许多城市都快速反应,以最短的时间在移动端上线“口罩预约”功能,但一些地方却面临“上线即崩溃”的尴尬,面对海量用户的极限需求,一些还未做好压力测试的网上政务系统一度出现瘫痪停摆的局面。
在疫情监测方面,尽管有自主上报个人健康情况或举报疫情线索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也有辅以巡察和测温的无人机,但为了确保全覆盖,各地还是普遍采用“线上+线下”网格化排查的模式。由于智能化手段还未能全面普及,一些地方只能采取人工采集的方式进行地毯式排查,这看似滴水不漏,却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效率不高又层层加码,给基层工作人员增加负担,甚至可能成为滋生形式主义的温床。
在疫情追踪方面,目前并非所有公共交通工具都采用实名制,一些城市公共视频监控依然存在盲区且视频分析算力不足,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之间的数据还不能完全无缝对接,疫情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很多城市都只能采取较为有限的大数据分析手段,例如“同行程查询”“基于手机信令的位置轨迹查询”等。这些手段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只能供市民自助查询或提供较为粗糙的移动轨迹,信息在时空上难以快速叠加,从而无法实现主动式的精准追踪。
智慧城市“战时不管用”的深层次原因
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城市治理面临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城市病”问题,没有任何一个要素、事件可以独立存在,这场突发疫情更是如此。智慧城市是医治“城市病”的一剂良药,但由于初期缺乏顶层设计,很多城市不能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统筹规划,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普遍存在,数据“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的情况比比皆是。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垂直领域都有长足发展,但在总体规划中往往不能达成跨领域、跨系统之间接口和标准的统一,在维持城市常规运行时尚可,一旦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就难免出现混乱。
建设盲目追求规模速度。近几年的智慧应用案例不断增加,但“重硬件、轻应用”的观念和跟风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地方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形象工程”,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的采购和基础设施的搭建,忽视了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和社会生态结构的合理布局。如此过度追求新技术的堆砌,却没有充分考虑“技术为人所用”的人本价值,面对突发疫情的动态场景,就难免出现技术装备不好用、基层工作负担重而群众还有怨言的尴尬。
管理运营能力不足。智慧城市的效能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智慧城市的运营模式。这次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于智慧城市的管理运营能力不足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一是数据治理能力不足,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数据,数据的核心是互联互通,数据治理体系不健全,数据就无法高效流转与整合,也就无法快速匹配高精度要求的疫情追踪场景;二是应急保障能力不足,一些城市的监督监管体系不够完备,导致疫情期间系统故障、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时有发生;三是运行反馈机制不健全,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迭代演进的过程,既要有自上而下的设计,也要有自下而上的反馈,如果不能形成闭环,智慧城市建设最终只能固步自封。
推动城市实现问题导向的智慧化发展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市治理能力如何提升?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浙江考察时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疫情过后,提升城市智慧刻不容缓。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不少代表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智慧升级。提升城市智慧,关键在于补齐智慧城市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着力转变智慧城市建设中工具理性的逻辑和技术中心论的思维,要更加突出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使城市实现问题导向的智慧化发展。
一要有发现问题之慧眼。城市是一个时空交错的复杂有机体,只有具备全域全量全时的综合感知能力,如同一双“慧眼”,才能及时洞察和捕捉复杂多维的“城市病”问题。一方面,要统一规划和集成利用,构建一体化的城市空间新型基础设施。依托“新基建”加快构筑“城市数字底座”已成为当前推动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其核心要义就是构建互联互通的城市感知基础体系,用“数字孪生”技术全息感知整座城市的运行状态。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社会感知,构建多维融合的泛在感知体系。虽然“新基建”能够从物理上感知城市中的小至路面坑洼、河涌污臭等表观问题,但对于城市深层次的社会状态,也需加以重视。这场疫情刺激大量新网民涌入,“数字鸿沟”有望加速填平,市民的“数字脚印”也将进一步衍生和泛在。因此,要在保护个人隐私和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把城市感知的触角延伸到社交媒体、电商平台、交通出行等应用场景中,从感知市民诉求、诊断城市问题、监测社会风险等维度构建立体化的泛在感知体系。
二要有分析问题之智脑。分析“城市病”问题,需要用数据驱动决策,这也是城市智慧大脑的核心。从体现人本价值的视角来看,打造城市“智脑”的关键在于三个着力。一是着力于“高质量”,要分级分类完善标准规范体系,以数据质量和数据流动逻辑为抓手,构建高质量数据治理体系,推进资源整合共享。二是着力于“优协同”,要坚持市级统筹原则,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强化平台协作能力,聚焦打造公共服务超级应用。三是着力于“可使用”,要在推动政府数据共享和开放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从相关主体(如公共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以及互联网企业等)掌控的数据资源中识别公共数据并纳入城市公共数据体系中,着眼并落脚于让公共数据处于“可使用”的状态,以发掘数据的公共价值助推城市“智脑”建设。
三要有解决问题之笃行。要集中“智慧”把“城市病”问题解决好,关键要把“智慧城市”运营好,要用“绣花功夫”深耕细作,让“城市智慧”得以充分发挥。一是建立上下联动高效组织体系,既要有智慧城市建设领导机构,又要着力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运营队伍,形成纵横协作模式,加强自上而下、多部门紧密联动。二是强化“全周期管理”模式,把“数字政府”的政务服务应用向“共治共理”模式延伸,利用“新基建”拓宽多元主体表达意见、提供决策支持的渠道,形成全过程整合的有机闭环,营造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社会治理格局。三是打造持续创新的应用生态,围绕“政府主导分清角色、市场主体打造生态”的主要原则优化市场参与机制,以智能化场景的供给来培育解决“城市病”的新业态新产品,推广以人为本的智慧化应用,建立动态、人本、全周期的智慧城市运营机制,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创新生态。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CPS中安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CPS中安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CPS中安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安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安防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邮箱: tougao@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