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人上中安网!

关注我们  

安防网 >> 智慧城市 >> 智慧城讯

“智慧城市”离我们有多远

2012-12-26 16:42:54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 copyfox 收藏本文
智慧城市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它对城市的产业升级、变革提出了哪些要求?面对这一发展契机,普通民众、相关的建设运营机构、以及主导产业发展的政府决策部门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本期管理学者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教授、复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凌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副教授胥正川,以及上海泽阳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元刚、上海宜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雪岩等4位专家、企业家,共同探讨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东方网9月23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2011年9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智慧城市”这个名词进入公众视野。根据行动计划,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将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基本建成;信息感知和智慧应用效能初步显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信息安全总体实现可信、可靠、可控。


  智慧城市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它对城市的产业升级、变革提出了哪些要求?面对这一发展契机,普通民众、相关的建设运营机构、以及主导产业发展的政府决策部门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本期管理学者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教授、复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凌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副教授胥正川,以及上海泽阳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元刚、上海宜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雪岩等4位专家、企业家,共同探讨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什么是智慧城市?


  记者:顾名思义,智慧城市指的是一个城市拥有一个聪明、智能的运营体系。智慧城市究竟智慧在哪里?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凌鸿:从专业的角度来理解,智慧城市应该是包含着以下三个层面的完整体系:


  第一层是完整的感知系统:所谓完整的感知系统,就是把所有的实体数字化,我们称之为物联网,智慧城市,是需要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之上的。


  第二层,就是感知系统内任意单元之间的无缝联通,即让物跟物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物跟人之间也实现互联互通。当然,人跟人之间更需要互联互通。要达成这一联系,需要无所不在的网络,以实现城市内任意单元的信息互联和共享,因为只有共享,才能产生更大价值。所谓智能或者说智慧,说到底来自于对数据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形成信息。找到这些信息之间的规律,就能够产生智慧的能量。


  第三个层面,就是数据集中以后的处理,即现在所说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它能够在众多数据间找到规律,挖掘并发挥潜在价值,提升决策的准确性。


  而从政府的角度理解,智慧城市其实是“城市的智慧化”。比如从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来看,就应该包含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推进智慧产业、云计算、物联网行业的发展之类。从普通市民的感受层面理解,智慧城市的含义主要还是体现在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文化、教育、健康、食品安全、生活环境等,比如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城管、智慧医疗,当然还包括智慧教育、智慧商圈、企业服务等等,等等。


  刘雪岩: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应该包含这几个层面。第一层面就是多维的感知,包括个体的感知能力和彼此的感知,这个涉及物联网概念,第二个层面就是无界限的互联手段,可以在网络上把感知的数据传输到系统,这也是几大通信运营商现在在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就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和商业智能的数据中心,也是一个智能汇聚、分发的云融合平台,即智慧城市的“大脑”;到第四个层面就是应用了,也就是非常有用、消费者愿意为它买单的“杀手级应用”。


  所以我们理解智慧城市,其实可以模拟这个过程:你感知到有某个东西,这是第一层面;通过神经元传输到你的大脑,这是第二层面;你的大脑对这个东西有一个判断,这是第三层面;大脑作出判断,是把它推开还是接过来,这个反馈动作,就是一个具体的应用层面。


  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项目来看,目前不少智慧城市应用,都是烟囱式的垂直条线的,但智慧城市的目标,应该是把多个单一的垂直条线的信息汇集起来,汇集后通过智能的分析聚合,再通过不同的组合分发出去,然后用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呈现出来,这是我们企业当下最关注的焦点。


  胥正川:“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最早由IBM在2008年提出。当时的设想是希望把传感器嵌入道路、水坝以及各种管道之中,甚至江河湖海里,人们可以借此感知环境中任何要素的实时变化动态,并在信息汇聚后,帮助人们作出智能化的反应和决策。


  大家现在把智慧城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面的感知;第二层次是可靠的传输,就是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对接,把物体聚拢在一起;第三个层次就是应用。所谓的应用,其实就是智慧的判断,单讲应用是不行的,要考虑接下来怎么做。现在有很多企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作出各自的应用服务,却很少考虑到彼此之间的互联互通。智慧城市、物联网一定要互联互动,要大家一起来做,才能把智慧发挥到极致。比如现在的车载导航系统,只是告诉我们从A点到B点怎么走,如果能够把周边地区交通拥塞的信息纳入当中,帮助司机做智能化的判断,这才是真正的智能化。


  智慧城市给我们带来什么?


  记者:根据市政府的规划,上海将在2013年基本完成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那么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建设智慧城市有什么意义?它会给我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凌鸿:智慧城市对我们的最大意义,就是它能解决问题。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是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生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交通堵塞、水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医疗问题、防火防灾问题等等。所以智慧城市的意义,就是解决城市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难点问题。


  智慧城市的目标不在于搞一个系统、一个网络,更多的是让老百姓感觉到生活质量、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真正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不是考量经济价值,更多考量的是社会价值。


  我们可以把智慧城市发展的目标或者状态,类比成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系统从40年代开始出现,50年代进入企业,慢慢开始在企业应用。最早是一台计算机,然后慢慢形成一套系统,解决一个部门的问题,慢慢各个部门都有系统,然后进行集成,集成后在企业内部进行整合。形成企业类似企业资源规划(ERP)的综合系统。


  等到计算机在企业内部完成了集成,它就会开始“外溢”,形成电子商务等等应用系统。从信息化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总是从一个点开始,慢慢形成一套系统,系统开始互联互通,然后进行共享集成。我们今天所描绘的智慧城市,实际上已经类似于企业的一个ERP系统――从一个技术开始,到它产生一个集成系统,当然现在集成的速度正在加快。


  所以我们在推进智慧城市的时候,也会发现,智慧城市的推进也是先从智慧小区、智慧交通、智慧商圈开始,一点点冒出来,接下来互联互通,然后形成一个整体。所以从发展趋势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技术和个人需求在发展,城市管理在发展。


  刘雪岩: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毋庸置疑。企业管理也好、政府管理也好、民生也好,信息技术的出现给城市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我们这些做企业的人来说,现在需要关注的是智慧城市到底将如何推动企业的发展,像当初计算机出现对企业的带动一样。当时研究得出结论,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引入能为企业管理提升30%-40%的效率。目前,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是企业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巨大机遇。今后智慧城市建设达到一定阶段,企业是不是也有可能享受到这一程度的效率提升。


  胥正川:信息技术的发展,展现的是“包容性增长”的魅力。比如有机构曾经做过测算:如果一个500万人口城市开始投入建设智慧城市,五年以内GDP的增长会达到9.5%,新增就业人口达到37.5万,能源利用效率能够提高30%……所以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意义,在于转变增长方式的尝试。包容性增长的最大特点是,我们必须考虑增长,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增长方式,也就是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被最大范围的人群所共享。奥巴马总统为什么愿意采纳IBM“智慧地球”概念?因为会给美国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巩固美国的优势地位。


  记者:智慧城市的变革需要智慧产业的强力支撑,而城市转型一定会带来一系列待开发的未知市场空间。智慧城市的蓝海在哪里?由此诞生的一批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现有的一些相关产业,需要做哪些调整来适应城市的发展?


  凌鸿:至于智慧城市未来的蓝海,当我们建成系统后,可能要开始考虑追求的是什么?技术能够提供什么?我想更多的可能是各个方面的服务。有这些数据后的蓝海,可能就是这种提供服务类的产业。比如今天的大众点评网,在没有互联网之前,没有人会想到在吃饭之前搜索一下该吃什么,点评给了你这样的主导。可能发展到有一天不上点评,就不知道该吃什么;不问问丁丁地图,不知道怎么出门,甚至不知道菜场里这块猪肉来自哪里就不敢买……有这样的需求,也会产生相应的信息服务产业,这都是未来的新兴产业。


  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好,除了应用外,能够自主地研发感知芯片的技术,为智慧城市提供基础的保障,这对一些相关的企业来讲有非常大的机会,对智慧城市建设也至关重要。同样在云计算服务中、在大数据处理中也需要有自己的自主技术,能够提供特殊技术服务,对企业也有很多机会。


  胥正川:智慧城市未来的蓝海市场,需要去挖掘。这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商业模式的探索,另外,也需要运营企业拥有足够的商业智慧,我相信在智慧城市建立过程中,也许后面的服务商还没赚到钱,但是那些卖基础设施的,已经开始赚钱了,当然这是暂时的,未来随着它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应用,那些服务商就会赚钱。就好比当年的美国西部淘金,淘金者发财了,为淘金者服务的那些商人,卖工具的、搞运输的、买食品饮料的、提供娱乐服务的,大家都赚到了钱。


  智慧城市,我们准备好了?


  记者: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互联网技术如何升级?面对这个发展契机,政府、企业、市民又需要做哪些准备?


  凌鸿:加快智慧城市推进,对政府来说,我个人认为有两点必须特别关注,其一,法律法规的完善;第二,人才的培养。没有人才的支撑,信息化建设就是空谈,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信息使用就没有安全的保障,这会是一个大问题。


  另外,智慧城市的全面推进,前提应该是“以人为本”。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信息化带来的生活便利,“以人为本”目标的提出,要求我们在具体项目的推进中,需要更多考虑如何提升每个市民的生活质量,而不是一天到晚想着怎样赚更多的钱。如果目标偏离了,民众对智慧城市的感受,就会大打折扣。


  胥正川:最近二十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这点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但信息技术也有“硬币的另一面”,在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社会,信息化的优点会成倍放大,相应的,危险也会放大。比如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上网不安全,后果还不至于失控,但在一个有机器人的车间里,假如有人恶意侵入网络,造成机器人失控,后果就将非常严重。


  另外,智慧城市场景下,个体之间的感应、互联无所不在,这就涉及到隐私权这个敏感问题。在未来智能社会中,如何理解隐私权,个人隐私的边界如何确定,需要尽快形成共识。不同场景下,人们对隐私权保护的需求是不同的。监控该不该设?不出事,大部分都不该设,但一出问题,如被攻击,就非常希望被监控。所以不同的情境、不同的立场会产生不同的选择。


  刘雪岩:从我们接触到的项目来看,目前不少智慧城市应用,都是政府在牵头,很多创业企业参与了建设,但是因为缺少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企业完成了某一个项目,但后续就做不下去了。我们在做项目过程中做了很多调研,多数启动资金来自政府的项目,以后如果没有市场持续的支撑,前景如何很难说。所以政府和企业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都应该冷静,政府不要拔苗助长,企业也要根据市场的需要研发产品。如果各方都不是很清晰,可以请类似“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的机构,事先做一些咨询和规划。


  现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信息传播越来越快,不管是有用还是垃圾;家里的电视,一打开,广告就来了。商业利益通过技术手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中商业元素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这或许也是智慧城市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外,我们是不是也要有所反思?我们所讲的智慧家居、生活全面智能化,非常舒服便捷,可是万一没有电的话,我们该怎么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用电力、能源去驱动城市,是不是也会出问题?所以这就出现一种纠结:城市越来越智慧,但反过来风险也越来越大。另外,信息覆盖会不会带来信息泄漏的危险,也是值得思考的。


  张元刚:我认为智慧城市无非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海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宽带网络、信息化服务、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应用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领先地位,但对比国外的水准,仍相对滞后。


  第二、“杀手级的应用”。从现在来讲,大家能看到的智慧城市的“杀手级的应用”非常少,不管是民生还是其他领域,都没有一个“杀手级”的应用,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觉得智慧城市离我们还很远的根本原因。“杀手级应用”简单来讲,就像手机的变化,以前用来打电话,后来发短信,现在可以上微博,虽然简单、小巧,但是你每天都离不了,这就是我们定义的简单的“杀手级应用”。在智慧城市领域,当大家提不出这样的应用时,普通人对智慧城市就会感觉隔膜。


  第三,完备的后续运营和维护支撑体系,也就是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问题。现在大家谈智慧城市,许多时候都还停留在讨论概念、找应用、找“落地”,还没有考虑到后续运营和维护支撑体系这个大问题。这两年我们在浦东新区政府的支持下,在金桥碧云推出了智慧社区的运营试点。从现状来看,一开始是贴钱,做到现在,开始有些小小的收入。但长远来看,如何维持这一体系的良性运转,即如何探索出智慧城市运营的可持续商业模式,这个挑战更大。


  上海作为国内一线城市的代表,信息化程度较高,发展速度较快。但在目前阶段,智慧城市建设更多体现的是社会价值。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解释为何目前智慧城市还缺少可持续商业模式这一问题,因为它是由政府主导,政府会更多考虑社会意义,这是它的职责。


  记者:有人提出,目前智慧城市推进的最大瓶颈是“两热一冷”:政府大力支持,运营企业热情高涨,但普通市民在享受智慧城市带来的各种便利后,却未必有“买单”的意愿。这一状况如何改变?


  凌鸿:建设智慧城市中,运营商提供的服务一定是老百姓、商圈、企业认为有用的服务。当你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的话,接收服务的人一定会付出相应的价值。这就是所谓良性循环,也是合理的商业模式。


  智慧城市的推进主体是政府,政府当然要积极推动。但同时,智慧城市成果的享受者,也应该要在观念上有所改变。当然,前提是这一服务对我是有价值的。所以说,智慧城市要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关键还是要开发出真正满足企业、市民、社会需求的“杀手级”智慧应用。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中安网官方微信

关键词智慧城市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无关。

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

订阅邮件
安防速递

每天三个要闻,知晓行业关键

E 周 刊

一周事,一朝知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