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执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1.生态城市指引城市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报告指出,当前世界走在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地球上各个系统的承受能力正在被推至生物物理上的极限。由于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城市问题更为突出。
生态学是关于动物、植物、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是研究自然界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包含了三层涵义:第一层次是自然生态的概念,指自然界动植物与其生境的关系;第二层次是复合生态的概念,指研究对象是由自然演替和人为开拓两种力量交叉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复合的结果;第三层次是哲学生态的概念,指事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或事物之间的关联。生态学提供了多种定量、综合、动态研究生态系统的方法;把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对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社会、房屋、网络)进行广义系统研究。
生态城市是一个活的有机体,遵循生态规律,发挥生态功能,将城市融入当地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我国住建部多年来倡导生态城市;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2)》指出,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
生态城市的主体不是建筑,而是居住在其中的人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生态城市不简单等同于“绿色城市”,不仅“天蓝、地绿、水清”,而且有一套生态机制,使城市的生态形象与生态功能相统一、相协调。每个生态城市还有自己的特性、风格和传统。
2.智能城市推进其全面协调发展
今年4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项目,旨在通过研究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与城市管理方式来提升城市化的质量与水平,推动中国未来城市文明、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智能化发展。项目共有13个课题,包括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管理与教育发展;城市空间组织模式、智能交通与物流;智能电网与能源;智能制造;知识中心与信息处理;智能信息网络与智能旅游发展;智能建筑与家居;智能医疗卫生;城市安全;城市环境;智能商务与金融;智能城市测绘地理信息基础设施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指出,“智慧(smart)城市不等于智能(intellience)城市,中国大批城市已经迈开向智能城市icity发展的脚步。
物联网将成为连接虚拟城市与现实城市的桥梁,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信息处理、传送和应用等环节;通过射频识别、遥感遥测、定位导航、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摄像头和其他信息采集器等获取信息,用计算机、云计算处理信息。智能城市建设感知中心,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人、物与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处理、应用和管理。
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必须有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撑;物联网是理想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应用系统;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开展公共服务。
3.智能生态城市促区域科学发展
世界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城市必须正确处理他们的关系,立足国情,维护动态平衡。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均在信息化范畴,属于虚拟世界;而解决人类和当地的问题必须进入实体世界,即物质、能量领域,重视城市实体建设;721特大暴雨灾害的教训深刻,必须反思城市规划,开展城市建设再分析。
与生态城市或智慧城市的理念不同,智能生态城市超越了人类臣服自然、征服自然的技术主导下经济优先的发展理念,采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技术为手段科学利用自然的发展路径。新的城市理念及其城市愿景改变着一系列城市主体的行为。
传统城市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获取、产品加工、消耗废弃的利用模式与生产方式获得发展,属于资源消耗型与环境污染型的经济。人们高强度地把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生产产品,又把污染和废弃物稍加处理,甚至不加处理就大量地排放到水、空气和土壤中。
智能生态城市的四化同步发展,经济活动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形成融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发展绿色经济。城市系统中资源的利用方式由单一的链状演变成复合的网状结构,知识成为重要资源。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中,智能生态城市采用“资源(减量化使用)——产品——废弃物处理、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资源”流程,开发智力促进科技进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调控城镇化;城市生产和生活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所以,智能生态城市为城市发展带来新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智能生态城市的目标是建立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不仅仅着眼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等外在形象,更注重城市的绿色发展内涵。
4.智能生态城市(区域)逻辑模型
智能生态城市系统涵盖城市的所有方面:人、财、物、天、空、地、工、农、商、学、警,涉及地面、空中和地下,实体与虚拟;感知他们,分析他们,顺应他们,调节他们,控制他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智能生态城市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生态城市、智能城市、智能生态城市等层次;涵盖智能生态政府、智能生态企业、智能生态社会、智能生态社区、智能生态家庭,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智能生态规划、精准清洁工农业生产、智能生态服务业、智能生态水系水务、智能生态能源电网、智能生态建筑道路、智能生态交通物流、智能生态食品供应、智能生态灾害应急、智能生态医疗卫生、智能生态家居等。
5.创新思维抓智能生态城市规划
建设智能生态城市,关键是创新思维搞好规划。智能生态城市规划包括概念规划、工程规划和管理规划。智能生态城市概念规划是一种新思路、大手笔、粗线条的战略规划、目标规划等理念创意,为规划的制定和修编提供战略指导和协同方法,指明方向、孕育机制、推荐方法、控制进程。智能生态城市工程规划包括智能生态水工程规划、智能生态能源工程规划、智能生态景观工程规划、智能生态交通工程规划、智能生态建筑工程规划、智能生态废弃资源利用工程规划,智能生态信息网络工程规划、智能生态感知工程规划等。智能生态城市管理规划包括城市生态资产、生态服务、生态代谢、生态体制、生态文明等的智能管理规划。
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过分重视城市的功能分区,建设工作区、居住区--睡城;一百多城市建设国际城市,四百多城市建设新城;非常需要淡化城市的功能分区,以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重点,积极引导混合用地;新增城市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强调土地的混合利用,综合开发,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建设综合功能社区,把工作和居住、购物等活动场所有机地组合在比较紧凑的地区,协调运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等交通工具;再通过道路、轨道交通和通信电缆与电磁波的“流动空间”构建城市体系,形成多中心、“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
把综合功能理念延伸到大厦的楼段,在特高楼大厦划分几层一组的楼段,在楼段内灵活部署多种功能,实现大部分人员就近工作、居住、餐饮、购物、休闲、社交、锻炼、健身和医疗等。楼段内步行通达,上下楼梯,绿化美化,尽量阳光照明、自然通风,智能调控,通风透光,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但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行需求,解决交通拥塞,而且节能、节地,宜居,便于节水、循环利用资源,改善环境质量。
城市发展的活力来自城市的多样性。城市多样性既体现在城市建筑、街区风格、地形地貌、生物群落和可利用资源等明显的物质结构上,也蕴藏在文化习俗、创业精神、包容能力、社会网络、法规制度、政府行为等非物质的社会形态中。包容、尊重和激励城市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和经济创新,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6.务实行动搞智能生态城市建设
呼应中国工程院“智能城市”项目研究,“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城市课题研究,有关部委局“生态城市”、“智慧城市”、“数字城市”部署;遵循智能生态理论,运用传统技术、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物联网、遥感、GIS、GPS等)组建“智能生态城市(区域)团队”,创新发展,抢占先机。
我们“生态人类学术工作委员会”积极参与,组建应用导向型的结构化团队,开展智能生态城市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工程实施;对客户城市(区域)深入调研,系统分析,确定焦点,提出个性鲜明的战略咨询、实施工程。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