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困境解决之道
新模式下社会资本大有可为
【CPS中安网 cps.com.cn】 2014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近日已经结束,本次高交会特设了智慧城市专馆,并在交易会期间举办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各方政要、专家、企业家就如何创建一个智能的未来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在论坛讨论中,有专家提出这样的说法:“世界银行曾经认为一个100万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效益会给经济2.5倍的红利增长。”由此可见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是贯彻中央新型城市化战略部署的要求,还成了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014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资金困境日渐凸显
然而,在8月份八部委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时处于起步和探索期,那么在讨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收益之前,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中国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面临的资金难题。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大手笔的投入,从开始的基础设施的铺建,到下一阶段的信息互联互通,直至后期的城市升级、运营、维护都牵涉到资金流的运作。
过去的城镇化改革更多的是以土地财政为主的基础建设模式,而未来新型城镇化是保障民生的城镇化,是产城融合,是智慧的城镇化;显然,依赖土地财政的模式是行不通的。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的曹国辉副总裁对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资本做了一个估计:未来的投入如果是40万亿的话,那么我们的地方债务大概有20万个亿,加上大概8、9万亿的隐性债务,一共有30万亿,如果按照每年7%的增长来看的话,我们能很明显地发现国家投入这笔资金是不太现实的。
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曹国辉
为解决这一难题,政府、运营商、集成商都积极地需求创新模式来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从现有的建设经验来看,政府必须联合高融资能力的企业,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地依靠社会资本和创新形式来解决。
国情决定政府需联手社会资本
智慧城市在中国要能够接地气,必须基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时代特征;否则,智慧城市在中国就不能持久。中兴通讯的徐明副总裁总结了中国的四点时代特征:一是新四化,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二是大政府,大政府意味着大责任,背负沉重资金压力;三是大城市,百万级人口以上的城市在中国比比皆是,大城市需要很深的管理深度,而大城市的通病是党和群众已经失联,同时大城市还延伸出大交通、大污染等系列问题;四是大安全,大安全是智慧城市建设在云计算、大数据之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中兴通讯副总裁 徐明
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更多的意见是倡导政府主导智慧城市建设,但是实际上建设一个有活力的、能健康循环运作的智慧城市包含着许多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模式的创新和资本运作的创新。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的单志广副主任认为,政府主导的方向是要做一些挑战的,在机制上来讲,国务院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的完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等一些软的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是地方的正确,它属于地方实权,中央要在项目的评估方面加强领导,城市政府要加强重大项目的听政,不能动不动就搞很大的投资,而不问效果和老百姓的关切度。而企业一定要在这当中找到运营模式和发展机制,而且要杜绝政府干预。否则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是不能合理发展的。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 单志广
在八部委联合出台的指导意见中也非常明确的提出要以市场创新为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投资与运营。政府的基础设施,可以由政府投资,而未涉及到发改委提出的四大信息文明工程,都可以由企业来承建。正如曹国辉副总裁所说的那样:“如果智慧城市是一棵树的话,它有两只手,一只是政府的手,政策和管控;另一只是看不见的手,是资本的推动和技术的拉动,比如民间投资、信托、P2P的模式,资本的推动。”
用最少财政做事半功倍的事情
根据IDC的预测,在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会达到131亿美金,这里还不包括跟基建、自动化设备,而是传统的一些ICT相关的硬件、软件服务。到2020年这个数字会达到285亿,未来7年的年均增长率应该是接近15个点。在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下,政府该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用最少的财政做事半功倍的事情?
精细化运营管理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智慧城市建设不是抛弃已有,重新建设一个高不可及的城市,而是要充分的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各级各类的城市信息资源来推进互联互通,切实地提升人民生活的便利性和智能化体验。智慧城市成败的关键不是要建设新的信息化措施和应用系统,而是建立一套数据融合系统来实现各部门信息跟决策的融合,从根本上促进信息部门的协同共享,城市的精细化运营管理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由银川市政府和银川产业公司与中兴通讯共同打造的“银川模式”,这个模式针对大政府,ERC架构充分共享,也就是一次性共享,是目前共享程度最高的智慧城市系统。也是国内第一个真正以城市为智慧城市建设单元的智慧城市模式。
2014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中兴通讯展台
大数据交由企业经营
我国的硬件设施在全世界来说是很好的,国家从“八五”开始投资数字城市,“九五”开始投资数字中国,“十五”要投资电子政府,“十一五”要投资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各种智慧领域。但是,这些所有事情都是面向一个特定的技术,一个特定的行业,智慧城市的创新就应该体现在是面向政府、企业、市民的应用和服务。
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在很多地方,每一个局都有自己的小数据中心,有很多的设备,实际上设备的使用率很低;缺少整个城市的政务中心,或者是政府的数据中心,如何建立起这样一条信息产业消费链?
政府、中小企业不需要再扩大自己的基础设施,而是去购买服务,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同时培育创业者和消费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提了这么一个建议:政府收集数据的工作应该停下来,放手由企业来做,企业将收集到的收据有偿地卖给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也是企业,花钱买了数据后再建立一个大的数据平台,这个平台提供给下游的企业,就像Google平台一样、苹果平台一样,大家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开发服务与政府、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他人的应用。整个链条的每个环节都在赚钱,就能持续循环下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进计算机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熊璋教授
应该把“智慧城市要投资多少钱?”的思维转变为“智慧城市要撬动多少钱,能让企业到你的城市里投资多少钱”。在美国洛杉矶,政府把自己的IT中心委托给Google,自己只是做管理,Google收益是通过政府或者是对外面的服务来取得服务费,这种收益一年能达到10%到15%;政府不用花五个亿、十个亿去买一块地,来建一个数据中心,这实际上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PPP模式的规范推行
前文提及中国是“大政府小社会”,不同于西方的“小政府大社会”,自然筹集资金的方式也会不同。在西方,主要靠税收;中国过去主要靠土地财政,现在有了BOT、BT、BLT、PPP等多种模式,其中,PPP模式是当前最热议的模式。
PPP,一般被翻译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政府可以将一部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到PPP项目,利用PPP的科学机制,通过企业进行更高效率的管理,实现对市场缺陷的弥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可以说,这是一种能实现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公共产品提供方式。
目前我国正“加速度”在国家及地方层面推进PPP模式,但是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和PPP模式能否顺利推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各地PPP试点多,投入大的情况下,有必要按照财政部9月底下发的《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推行PPP模式的流程。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重点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如城市供水、供暖、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医疗和养老服务设施等,优先选择收费定价机制透明、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
IBM大中华区智慧城市首席顾问总设计师 文金言
在IBM大中华区智慧城市首席顾问总设计师文金言看来,PPP不是中国人发明,在西方国家早就有了。他提出质疑,我们讲以人为本,可是在规划里面有多少市民在城市规划里面是有发言权的?所以这是在欧美城市里面所提到的PPP+PP。后面两个P第一个是要人民牵扯到规划里面来,第二个才是专业规划。我国的PPP模式仍需在实践中探索检验,在建设中不断规范和完善。
结语
在政策十分利好的情况下,这几年我国的智慧城市相关国家试点已经陆续展开,但是建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大城市的国情下,我们还面临着诸如信息孤岛的问题,市民化的问题,行政条块分割体制问题,重复建设或利益分配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各类问题;这些单靠政府解决或单靠企业都不能解决。各城市应该探索更省钱高效的创新建设模式,应该把“人民的城市政府建”思维转化成“人民的城市人民建”;充分利用各种政企工程的优势,使政府建设的步伐能跟上去,企业的产业能够延展开,形成一条智慧系统生态链。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CPS中安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CPS中安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阅读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CPS中安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安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安防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邮箱: tougao@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