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物联网在公共安全、城市运行管理、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农业、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实现相应功能。
一、政务物联网平台功能构成:安全认证、编码与注册、协同管理、web服务管理、数据交换、目录服务等;
二、政务物联网应用领域功能构成:实时采集、传输、编码解析、认证、识别设备管理、协议交换等。
4.3政务物联网应用标准规范体系
1、政务领域物品编码标准;
2、数据共享交换规范;
3、共享数据管理标准,包括公共数据格式标准、公共数据存储方式标准、共享数据种类标准等;
4、传感资源投入和建设效益评价标准;
5、新建设传感资源和网络的审批标准;
6、物联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4.4涉及的关键应用技术
4.4.1RFID和传感器网络等技术
主要有空中接口规范、物理特性、编码体系、测试规范、应用规范、数据传输、数据管理、信息安全、系统组网、开环应用模式研究等技术。
4.4.2物联网中间件技术
物联网中间件共分为5层,分别是设备管理层、数据管理层、事件处理层、服务处理层、业务整合层。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整合。数据流自底向上分别经过各个层次的包装、处理后与后台应用程序进行整合。为处于上层的信息系统提供有效的,标准的数据,以达到数据资源共享,功能共享的目的。
本系统中间件实现统一的服务,数据共享;对分布的服务可进行统一的管理;满足系统的扩展性、包容性要求。
4.4.3物联网系统安全与认证
含系统的安全措施,数据共享用户的认证策略。
(1) 统一制定和规划对应于公共信息共享平台的安全措施与标准。包含标签中数据的安全措施、通信链路中的安全措施、阅读器的安全措施,中间件的安全架构等,而设计一个稳定安全的中间件架构对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尤为重要。
(2) 通过系统流程和后台监控等综合手段来保证系统的信息安全。建立系统中用户的授权与认证管理架构,保证用户的合法性。确保共享数据的安全。
(3) “权利协定”。权利协定能够通过协定或法案的形式防止系统信息的泄密。建立管理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管理与使用约束规范,加强管理手段的安全性。
5重点应用领域
5.1公共安全领域
通过传感技术,物联网可以监测环境的不稳定性,根据情况及时发出预警,协助撤离,从而降低天灾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将物联网技术嵌入城市智能管理系统,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测监控及预警,增强网络传输和数据分析能力,实现公共安全事件监控;利用电子标签、视频监控、红外感应等手段,加强对危险物品监控、垃圾监测处理、可燃物排放、有毒气体排放、医疗废物、疾病预防控制等的全流程过程监测和控制;利用公共显示屏幕、感应器等设备,增强对建筑工地、矿山开采、水灾火警等现场的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加强监察执法管理的现场信息监测,提高行政效能;通过智能司法管理系统,实现对矫正对象的监控、管理、定位、矫正,帮助各地各级司法机构降低刑罚成本、提高刑罚效率。
5.2城市运行管理领域
在网格化管理中,利用智能终端、通信基站、显示屏等设备,深化城市部件监控,优化数据流程,提高对现场信息的采集、处理和监督,将信息化城市管理部件接入物联网,对城市管理的兴趣点进行统一标示,可以进一步明确网格化的权属责任,加强对城市管理部件状态的实时监控,降低信息化城市管理中对人工巡查的依赖程度,提高问题发现和处置的效率,进而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应用物联网可以于对城市水、点、热力、燃气等重点设施和地下管线实施监控,提高城市生命线的管理水平和加强事故的预防预测,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和烈度,提高事故的处置效率。通过视频监控、传感器、通信系统、GPS定位导航系统等手段掌握各类作业车辆、人员的状况,对日常环卫作业、扫雪铲冰、垃圾渣土消纳进行有效地监控。通过统一的射频识别和数据库系统,建立户外广告牌匾、城市家具、棚亭阁、城市地井的管理体系,以方便进行相关规划管理、信息查询和行政监管。
5.3生态环境领域
通过智能感知并传输信息,在大气和土壤治理,森林和水资源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中,物联网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帮助改善生存环境。利用物联网技术,形成对污染排放源的监测、预警、控制的闭环管理。利用传感器加强对空气质量、城市噪音监测,在公共场所进行现场信息公示,并利用移动通信系统加强与监督检查部门的联动。加强对水库河流、居民楼二次供水的水质检测网络体系建设,形成实时监控。加强对森林绿化带、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传感系统建设,并结合地理空间数据库,及时掌控绿化资源情况。利用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等手段,完善对热力能源、楼宇温度等系统的监测、控制和管理。通过完善智能感知系统,合理调配和使用水利、电力、天然气、燃煤、石油等资源。
5.4城市交通领域
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损失。道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可以减少拥堵,提高社会车辆运行效率;道路自动收费系统可以提升车辆通行效率;智能停车系统可以节约时间和能源,并降低污染排放;实时的车辆跟踪系统能够帮助救助部门迅速准确的发现并抵达交通事故现场,及时处理事故清理现场,在黄金时间内救助伤员,将交通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通过监控摄像头、传感器、通信系统、导航系统等手段掌握交通状况,进行流量预测分析,完善交通引导与信息提示,缓解交通拥堵等事件的发生,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利用车辆传感器、移动通信技术、导航系统、集群通讯系统等增强对城市公交车辆的身份识别,以及运营信息的感知能力,降低运营成本、降低安全风险和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对交通“一卡通”数据的分析与监测,优化公共交通服务;对出租车辆加强实时定位、车况等信息监测,丰富和完善出租车信息推送服务;通过传感器增强对桥梁道路健康状况、交通流、环境灾害、安全事故等全寿命监测评估;完善停车位智能感知,加强引导与信息显示,基本形成全市停车诱导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城市交通综合计费系统。针对全市的交通企业、从业人员和运行车辆,统一配发电子标签,加强对身份的自动识别,提高管理水平。
5.5农业领域
可以广泛应用于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监测控制、动物健康监测、动物屠宰监测。通过统一的射频识别和数据库系统,建立主要农副产品、食品、药品的追溯管理体系,以方便进行相关信息查询和行政监管。通过传感技术实现智能监测,可以及时感知土壤成分、水分、肥料的变化情况,动态跟踪植物的生长过程,为实时调整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在食品加工各个环节,通过物联网,可以实时跟踪动植物产品生长、加工、销售过程,检测产品质量和安全。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